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股票十大杠杆公司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摄影报道
这个暑假,川藏公路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来自成都大邑县的汤先生一家15口。汤先生此次前来,是为了捐出父亲的遗物——修建川藏公路时的工会证和物资发放证明。事实上,开馆四年来,川藏公路博物馆持续收到参建者遗属的捐赠。它们丰富了馆藏,也擦亮了那段历史。
汤先生向博物馆捐出父亲的遗物。 曹菲 摄
1954年,康藏公路(川藏公路的原名)历时四年多建成通车,数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公路史上的奇迹。这条公路打破了西藏的封闭状态,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及后续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月盛夏,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川藏公路博物馆,带着大家走进那段推动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峥嵘岁月。
位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的川藏公路博物馆。 曹菲 摄
400余件馆藏 全景展示艰苦卓绝筑路历程
1950年,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但是由于西藏交通极其落后,物资运输非常困难。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公路建设打破西藏的封闭状态,促进当地贸易、医疗、教育等事业发展。同年,以十八军为主力的筑路部队开始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凿这条“天路”。
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全长约2140公里的川藏公路翻越折多山、雀儿山、米拉山等险峻山岭,跨越大渡河、怒江等激流险滩,海拔落差5000多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之一。这条公路的建设凝聚着无数筑路者的血与汗,是一条战天斗地、创造奇迹的雪域“天路”。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部。 曹菲 摄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指导四川路桥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川藏公路博物馆,并于同年6月29日正式开馆。
川藏公路博物馆坐落于成都温江区的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面积近1500平方米,由序厅、历史抉择、天路长歌、薪火相传、尾厅、文创区共6部分组成,收集展品400余件,日常展出130余件,主要包括筑路工具、生活用品、相关报纸、书籍、画报、徽章、旗帜等,全景展示了川藏公路的建设背景、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体现了“两路”精神历久弥新的隽永内涵和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部。 曹菲 摄
参观人数超7万人次 博物馆叙事弘扬“两路”精神
8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第三次走进川藏公路博物馆,仍然会被展柜里的老物件吸引,被筑路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故事感动。
“截至目前,博物馆累计参观人数超过7万人次。”讲解员聂新雨说。一批批交通行业从业者、学生团体、参建者后人走进博物馆,通过图文故事和丰富馆藏了解那段筑路历程。这个暑假,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7月1日和8月1日前后,每周参观团体达到10个。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部。 曹菲 摄
川藏公路博物馆先后获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全国交通运输“十佳文博馆”、四川省职工思想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聂新雨回忆,在众多参观者中,有不少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有一位年近70岁的老奶奶,看着张国华将军的照片抹眼泪;一群中学生参观前做了充足功课,参观后每个人都写了观后感,并制作留言板赠送给博物馆。
“与口号式的呼唤不同,博物馆通过照片、实物展示和故事化的讲述,让年轻人更容易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两路’精神,增强家国情怀。”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川藏公路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晨蔚说。
川藏公路博物馆内部。 曹菲 摄
专家:川藏公路在基础设施层面支撑了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我父亲就是第一批进藏部队的一名军官,参与了川藏公路的修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告诉记者,作为十八军的后代,他从小听着父亲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深知川藏公路修建的艰辛,也对这条公路建设意义更有感触。
“川藏公路奠定了西藏自治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层面支撑了西藏自治区的成立。”陈光说。这条公路打破了西藏长期的封闭状态,加强了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汤先生向博物馆捐出父亲的遗物。 曹菲 摄
此外,陈光认为,在西藏后续的发展中,川藏公路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西藏的特色资源,包括矿产、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吸引了成都和其他城市、地区产业要素向西藏注入,全面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交通发展和产业振兴。
陈光说:“川藏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股票十大杠杆公司,也是西藏连接其他省市、融入国家发展的生命线,对西藏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